KS部落格

蘇菲安 – 備戰極境

13 11 月, 2025

索菲亞內·塞希利獨自騎著自行車,歷時兩個月,行程 18,000 公里,挑戰耐力、自由和意外之間的極限。

今年夏天,我們的品牌大使索菲亞內·塞希利(Sofiane Sehili)挑戰橫跨歐亞大陸的最快騎行紀錄,他從葡萄牙的羅卡角出發,最終抵達俄羅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他挑戰這項非凡紀錄的旅程讓我們全程屏息凝神——這項挑戰需要在短短兩個月內騎行近18,000公里。雖然媒體的關注點大多集中在他冒險之旅的戲劇性結局以及他在俄羅斯的被捕,但我們想強調的是,在此之前,他所取得的非凡體育成就。索菲亞內的表現展現了驚人的耐力、決心和勇氣——這是一項值得認可和慶祝的成就。我們非常榮幸能夠為這項運動成就貢獻一份力量,儘管微不足道,因為索菲亞內使用的是KS Ether礫石公路車把組。當然,您一定也關注了索菲亞內冒險之旅的最終結果;值得慶幸的是,一切都圓滿結束,我們都為他重獲自由而感到無比欣慰。

實在很難想像如何為這樣一場極限長途騎行規劃一份“正規”的課表。你是如何為這個挑戰調整體能狀態的?我一年到頭都在騎車,的確沒錯。當你是一名職業的超長距離耐力車手時,就沒有所謂真正的休賽期。尤其是今年,我從二月就有場大賽:阿特拉斯山脈越野賽。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兩場賽事之間妥善恢復。這些賽事的強度極高,你永遠不可能在完賽時還覺得自己體力充沛。五月時,我參加了跨巴爾幹越野賽,所以對我來說,關鍵在於如何從那場賽事無縫接軌到這次的紀錄挑戰:好好恢復,然後在對的時機點重新開始。

你是否有制定特定的課表?還是你心想:「我只要以良好的體能狀態出發,我的身體自然會在路上適應」?

我並沒有遵循特定的課表。我認為這種系統化訓練在單車競技的許多領域已成必備,但在超長距離領域卻不盡然。我從事長途騎行約莫十年了,因此很清楚自己的基礎體能。我知道在為期兩個月的挑戰中,起始狀態可能稍低於巔峰,但騎乘節奏終究會慢慢回來。最重要的,是徹底了解自己的身體,並懂得它在面對反覆耗損時會如何反應。舉例來說,我早就知道高溫是這次破紀錄嘗試的最大難關之一。我沒有時間做耐熱訓練,所以我就直接硬扛,告訴自己身體在路上自然會適應。而結果也確實如此,一開始非常煎熬,但大約一週後,我的身體在極端高溫下對體能消耗的反應就開始好轉了。

那麼,除了體能層面之外,你是如何在心理上調適,準備好獨自在單車上度過兩個月,日復一日地連接著高強度的騎行,而且往往是在極端環境之下?這份心理素質來自多年的經驗累積,不僅是參與極限耐力賽事,也包括我獨自一人的長途旅行。在決定投身這樣的冒險之前,你必須真正熱愛獨處的滋味。如果你無法忍受與自己的思緒獨處,那或許選擇其他挑戰會更合適。將自己置於遼闊而寂靜的天地之間,這正是我騎行的根本初衷。當然,在踏上征途五、六週之後,你會開始渴望回家,渴望見到所愛之人,回到熟悉的家園。但到了那個階段,你離目標已經非常接近,再也沒有什麼能讓你偏離賽道。

預想,但不掌控一切 對於這樣一場長距離征途,你需要能規劃到多遠?要預測所有情況,真的非常非常困難,我甚至不確定這樣是否是個好事。冒險的真諦就在於那些意想不到的事物,在於讓自己順應無法預見的變數。真正重要的是,你必須準備好應對任何狀況。在體能和車輛機械層面上,你不該有任何僥倖之心。至於其他方面,讓自己保持彈性才是關鍵。只要你持續向前推進,那才是最重要的。至於是在哪個國家、哪條道路、什麼路面,或是用什麼配速。那些都只是細節。

關於這趟旅程的路線、階段規劃和補給點,你是事先將一切安排妥當,還是根據天氣、疲勞狀況或際遇,為即興發揮保留了空間?在我踏上旅程時,對於想去的地方只有個大致的藍圖,但從不設定得太死。我深信必須保持彈性,否則,這趟旅程就太無趣了。無論如何,要為一萬八千公里的路程規劃好一切,根本是不可能。要是一個意外,整個計畫就會全盤崩解。事實上,我在第一天就遭遇了意外:我在葡萄牙被酷熱折磨得夠嗆,導致我第一段的里程遠比預期中短了許多。從那之後,我就不得不隨機應變了。最終,實際路線與我最初的規劃相比,可說是大相逕庭。舉例來說,當我進入哈薩克後,發現那裡的路況實在太過危險,因此我臨時改變路線:放棄橫越哈薩克草原,轉而穿越烏茲別克的沙漠與塔吉克的山區。

在如此漫長的旅途中,像是機械故障、棘手的邊境關卡、狀態低迷的撞牆日…這些意外狀況在所難免。當你身後沒有支援團隊,沒有補給車隨行,你是如何獨自面對這些時刻的?這就回到經驗的累積了。我大約在十五年前開始單車旅行,有足夠的時間學會處理各種疑難雜症。在我看來,在單車長途探險中,真正無解的問題少之又少。舉例來說,在塔吉克有兩次,我身上現金見底,又完全無法從提款機領錢。第一次的時候,我在街上四處打聽,找到了一些地下匯兌,他們同意收下一張一百美元現鈔。第二次,我挨家挨戶地找民宿,最後遇到一位正要前往吉爾吉斯的荷蘭遊客,他用當地貨幣跟我換了一筆銀行轉帳。我覺得這類破紀錄嘗試最迷人之處在於:成功關鍵不僅僅只在於用力踩踏,你更必須隨機應變、善用創意,並且擁有一個探險家的靈魂。

在沒有後援團隊的情況下,你如何在使用必備工具處理機械故障,與輕裝上路、避免負擔過重之間取得平衡?有些東西幾乎在任何地方都買得到,比如內胎或補胎片。其餘的你就必須隨身攜帶:煞車皮、備用鋼絲、後變吊耳、鏈條快扣。經過這些年,我已經整理出一份重量極輕、不佔空間,卻能救你於水火的裝備清單。這些東西我必定隨身攜帶。此外,我事先從家裡寄了一個包裹到哈薩克,裡面裝著外胎、飛輪和鏈條。壞消息是,這個包裹始終沒有寄到。好消息是,我的飛輪和鏈條竟然撐完了整整一萬八千公里。至於外胎,確實給我帶來了一些麻煩,但我最終在烏蘭巴托的一家車店找到了替代品。

與孤獨共處 在世界的道路上,幾乎完全獨自一人度過兩個月,是種罕見的體驗。你是如何日復一日面對這種孤寂?它是一種你必須咬牙忍受的狀態,還是你主動追尋的一片自由之境?我不虛畏懼或需要咬牙硬撐。恰恰相反,我最美妙的騎行是在帕米爾高原或蒙古草原,那裡的路空無一人,每隔上百公里才能偶遇一個村落。我在巴黎郊區長大,人生幾乎都在城市裡或近郊中度過。當我開始單車旅行,初次體驗到何謂絕對的寧靜與孤獨時,那簡直是一場啟蒙。我後來專注於礫石車與山林騎行絕非偶然,藉由騎上非鋪裝路面與那些被遺忘的小徑,我得以抵達那些讓孤獨的醉意最為純粹的所在。

當你進入追求表現的狀態,每天騎行數百公里時,你還有餘裕去欣賞沿途的風景、體驗不同的文化、沉浸於那些不期而遇的恩典時刻嗎?還是有的,而且充滿感激。當然,這絕非觀光旅行的理想模式,你經常感到疲憊、厭煩,或只是匆匆趕路。但當你每天在座墊上度過12到16個小時,依然有無數片刻,能讓你以恰當的心境去感受:置身曠野的純粹喜悅、發現異質文化的好奇發現,以及見證自然之美的瞬間悸動。這正是單車騎行獨特的魔力。而長距離騎行最特別的魔力,在於艱困或單調日子將結束時降臨突然的恩典時刻。它們總能以某種方式,彌補你所有的辛勞。例如,當你剛離開繁忙的公路,轉進寧靜的鄉間小道,運河水面正倒映著日落溫潤的橙黃光暈…不過幾分鐘光景,你就徹底忘卻了先前十二個小時的枯燥與疲憊。

是否有某個特定的瞬間、某次相遇,或某個地點,曾讓你心生「這就是我踏上這趟旅程的意義」的感嘆?確實有過好幾次這樣的時刻。我記得在蒙古有一段380公里的路程,西風推著我穿過壯麗而寧靜的景色,那種柏油路在腳下不斷延伸、自己彷彿毫不費力地御風飛行的感覺。還有土耳其西部的群山。又或者,是某個雨夜裡,中國一位旅館老闆給我的溫暖接待:她像家人一樣照顧我,為我拿來乾爽的衣物,並在我洗完熱水澡後端上熱騰騰的飯菜。這場相遇,讓原本是旅程中最艱困的一天,轉變成了我最珍貴的回憶之一。

挑戰以外 在完成一場橫越之後,尤其是在經歷了那樣的終點,人們想像你歸來時必然與出發時有所不同。這段經歷讓你對自己、對自身的極限,或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有了怎樣新的認識?那是無比艱辛的兩個月。兩個月裡,單車就是我的全部。我把自己活成了一部執迷於前進的機器。而那個在單車之外.屬於日常的生活,隨著時間推移,卻變得愈發不真實。一方面,這種狀態令人極度亢奮。但另一方面,它也帶來一種奇特的疏離感,彷彿我正在從原本的生活中漂離,也從我的伴侶身邊漂遠,即便她同樣是名車手。我體悟到,在人生的這個階段,即便仍有空間留給獨自冒險,但我已不再渴望獨自經歷如此極致的旅程。我寧願與人共享,或許用更從容的步調去探索。既然已經建立起一段穩定的關係,我不願在如此有意義的經歷中,讓我的伴侶缺席。獨自一個月,穿越一兩個國家?沒問題。但兩個月、十七個國家?我不會再這樣做了。

現在一切都結束了…你是如何面對「之後」?是有一種空虛感,還是你已經在構思下一個計畫?要不去想念那些道路、旅行的悸動與發現的喜悅,實在很難。想念那種剝離了浮華的游牧生活,在那裡,萬物皆有其道理,一切是如此純粹。這已深植在我的血液裡,我從未像此刻般,感受到如此豐沛的快樂與生命力:當我騎著單車,身在遠方,置身於幾乎全然陌生的土地上。我深信,這便是我與生俱來的使命,而我何其有幸,找到了這條屬於自己的天命之路。然而,萬物皆有時。要真正領略旅程的美好,你也必須懂得何時停下腳步、好好休憩。我確實有些懷念單車遠征的時光,但也很高興能夠回家。下一次旅程訂在年底,而且將輕鬆許多:與我的伴侶同行,橫越摩洛哥1,500公里。在獨自完成了一萬八千公里後,我已經等不及要與她共享前程,不同的節奏,沒有成績的壓力。

照片: Edgar Santos,  Josh Ibbett, Edoardo Frezet, Matteo Secci

另請參閱KS上的文章。: Sofiane Sehili:超長耐力賽界的終極權威

在 YouTube 上觀看: Ultragravel cycling masterclass by Sofiane Sehili

了解一下索菲亞娜在這次旅行中使用的KS產品:

Ether碳纖維礫石車專用彎把

Ether鍛造鋁合金XC及Gravel專用龍頭